智慧园区建设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课程背景:
随着中国**40年来的经济发展,园区也经历了不同发展阶段。伴随着园区产业集群生长和综合配套完善,园区运营从单一生产集聚区管理转向城镇社区化经营。**对产业园区的重视度持续提升,并越来越多地将园区纳入区域产业经济管控的一体化范畴。园区提供的服务将更加多元化,园区导入文化、教育、商业、运动等配套服务,在管理方面必将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课程大纲:
一、园区建设上升空间较大,需不断注入活力
目前,我国园区产业发展水平尚有上升空间。据调查,我国总体园区的产业发展与活力水平指标的平均得分率为39.17%,其中企业创新政策和信息化政策支撑水平两个二级指标的得分率分别为38.80%和32.40%;电商交易商贸总额占比达到了园区业务的一半以上。园区产业发展需要不断注入活力,企业创新和企业信息化正式活力的源泉。
二、园区发展处过渡期,智慧园区地域发展格局明显
从时间维度来看,我国园区正在从传统的工业园区向新区过渡,在形式上有从低级向高级、由单一向综合园区发展的趋势。尤其是经开区和高新区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务内容升级,打造多产业聚集和社会服务职能,并逐步向新区方向发展。
从空间维度来看,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东部沿海集聚、中部沿江联动、西部特色发展”的智慧园区空间格局。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以其大量的园区平台作为基础,成为全国智慧园区建设的三大聚集区;中部沿江地区借助沿江城市群的联动发展势头,大力开展智慧园区建设;西部地区凭借产业转移机遇,结合各自地域特色和园区产业发展基础,正加紧布局智慧园区建设工程。
三、信息化、互动发展、管理融合三大发展趋势
智慧园区信息化系统是建设智慧园区的重点,智慧园区建设将强化与园区产业的互动发展。未来智慧园区建设将会更加注重**、生态环保型等产业的发展,引入一批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的智慧产业,逐步形成“智慧制造”到“智慧服务”的园区产业格局。
智慧园区管理与城市化管理进一步融合。产业园区透过核心和关联产业的聚集,达到产业规模效应,人才和知识聚集,生产力提升,供应链效率提升。未来城市发展与管理可以以智慧园区建设为牵引,拉动智慧城市建设,并将智慧园区的管理职能融入到智慧城市的管理体系建设中去,实现智慧园区管理与城市化管理的高度融合,打造较具区域影响力的“智慧化”城市管理体系。
未来智慧园区的发展需要针对自身园区特色、建设一整套完善的智慧园区信息化系统,来帮助园区运营者、园区企业、企业人员,解决园区运营过程中的痛点问题。
老师简介:
姜德锋老师简介
姜德锋,男,智慧城市研究中心主任,战略咨询师,主要从事信息化以及智慧城市、智慧**等方面的研究、规划、咨询工作。
曾主持编制了《智慧岳阳建设总体规划(2016-2020年)》、《智慧中原战略发展规划》、《智慧洛阳发展规划》、《智慧大厂行动纲要》、《智慧垦利**层规划与实施方案》、《舟山市智慧船舶发展规划》、《舟山市智慧民生行动纲要》等智慧城市领域的相关规划;重点参与了《宁波杭州湾新区“智慧新城”规划》、《智慧舟山发展规划》等编制工作。
曾主持编制了《数字湖南“十三五”信息化发展规划(2016-2020年)》、《洛阳市“十三五”信息化发展规划》、《东营市“十三五”电子政务规划》、《海西州“十三五”电子政务规划》、《“互联网+”石景山行动**层规划》以及《枣庄市信息产业转型升级规划(2016-2020年)》、《舟山创家海洋电子信息产业基地行动方案》等相关领域的规划。
曾主持编写了《智慧城市:规划、愿景与行动策略》、《智慧城市发展手册》图书以及“中国城市治理智慧化水平评估报告”、“智慧经济内涵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报告”、“中国智慧林业战略发展规划报告”、“中国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报告”、“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现状研究报告”等。
常驻地:北京